跨国药企战略收缩与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 - 2025年全球医药产业分析
2025年全球制药业迎来产业快速转折:默沙东、礼来、阿斯利康在英国战略收缩,减肥药之王诺和诺德全球大幅裁员;中国创新药企恒瑞、三生制药等纷纷授权出海,与国际药企合作,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。
全球制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重组。2025年以来,多家跨国药企在英国、中国等关键市场相继收缩业务,而与此同时,中国企业频频推动“授权出海”,成为国际医药创新的新源泉。
1. 默沙东:英国与中国双线收缩
2025年9月,默沙东宣布将放弃在伦敦Belgrove House建设的Discovery Centre,该项目原计划投资约10亿英镑,并于年底前退出伦敦生物科学创新中心及弗朗西斯·克里克研究所的实验室,预计影响约125个科研与支持岗位。公司表示英国“缺乏有利的创新药政策环境”,是放弃投资的主要原因。
在中国市场,默沙东也面临挑战。自2024年底起,公司暂停了其 HPV疫苗(Gardasil®,佳达修®) 部分批次的发货,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延长暂停期,原因是市场需求疲软及库存压力。这一决定对默沙东的亚太区疫苗销售造成显著冲击。
2. 礼来与英国门户实验室项目停摆
2025年9月,礼来宣布暂停位于伦敦的 门户实验室(Lilly Gateway Labs) 建设,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达2.79亿英镑(约合3.78亿美元),意在打造创新药孵化平台。
与此同时,礼来在8月临时中止了 替尔泊肽(tirzepatide,商品名穆峰达®;境外减重适应症商品名Zepbound®) 的英国供货,以配合高达170%的提价计划。这一系列动作凸显了英国市场药价谈判与医保支付的不确定性。
3. 阿斯利康与葛兰素史克:本土巨头的谨慎
作为英国本土最大的制药公司,阿斯利康近期也放缓了投资步伐。2025年9月,公司宣布暂停在剑桥研发中心的2亿英镑扩建计划,该项目原本预计创造约1000个岗位。今年早些时候,阿斯利康还取消了位于Speke的4.5亿英镑疫苗工厂扩建,因为英国政府缩减了相关财政支持。
葛兰素史克则继续在特定领域(如mRNA疫苗)保持投入,但公司高层多次公开警告称,英国生命科学行业正处在“全球竞争力的临界点”。
4. 诺和诺德:9000人大裁员
2025年9月,诺和诺德宣布将在全球范围裁员约9000人,占其员工总数的11–12%,并下调全年利润增速预期至4–10%。
公司指出,其核心 GLP-1 管线 司美格鲁肽(semaglutide,Ozempic®、Wegovy®;诺和盈®) 的增长开始放缓,同时受到 礼来替尔泊肽(tirzepatide,商品名穆峰达®;Zepbound®) 的激烈竞争。裁员措施预计每年可节省约80亿丹麦克朗(约合12.5亿美元)。
5. 中国:授权出海成为新引擎
与欧美市场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,中国创新药企在2025年迎来了“授权出海”大年。
- 恒瑞医药 与 默沙东 达成 HRS-5346 授权合作,该口服 Lp(a) 抑制剂处于Ⅱ期临床,总交易金额最高可达19.7亿美元(含2亿美元首付款)。
- 同年,恒瑞与 葛兰素史克 签署 HRS-9821 授权协议,该 PDE3/4 双重抑制剂用于慢阻肺,总金额最高可达125亿美元,其中首付款5亿美元,创下国内外授权交易新纪录。
- 2025年上半年,三生制药 与 辉瑞 达成双抗 SSGJ-707 的全球授权协议(除中国外)。辉瑞支付12.5亿美元首付款、最多48亿美元里程碑款,以及1亿美元股权投资,总金额可达60亿美元。
这些案例表明,中国药企正逐步从“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”转变为“全球创新药的重要策源地”。
与此同时,跨国药企在华业务仍存在不确定性。2025年,赛诺菲 正式宣布退出 普来列(alirocumab,Praluent®) 在华销售,原因是竞争激烈及市场压力加大。
6. 全球趋势与政策启示
- 投资谨慎化:资本密集型项目日益依赖政策与医保支持。
- 重度依赖风险:过度依赖单一重磅药物(如GLP-1类)使企业易受市场波动冲击。
- 研发聚焦化:跨国药企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并购与授权合作优化管线,而非单纯扩张内部研发。
- 区域分化:美国因政策稳定和知识产权保护,继续吸引制造与研发投资;英国则因医保支付与监管问题遭遇撤资;中国虽具高成长性,但市场波动与监管不确定性依旧存在。
结论与展望
2025年的全球制药业正处在转折点:默沙东、礼来和阿斯利康在英国的战略收缩,诺和诺德的大规模裁员,反映了跨国药企从“追求增长”转向“追求效率”。与此同时,中国创新药企凭借“授权出海”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,恒瑞与三生制药的重磅交易,展示了中国创新力的全球竞争力。
展望未来,跨国药企将继续在投资地点与研发重点上保持灵活性,而中国有望进一步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的关键枢纽。